丹岭行

帝尧所谓肖,齐德于放勋。
丹朱敬承即如启,未必即能宾四门。
至圣自欲官天下,大道为公锡帝臣。
天人世及方为礼,兵由此起攘西邻。
太甲成王天不废,废必桀纣亦雅论。
朱傲岂遽如桀纣,舍子或非为顽嚚。
五男二女桀纣等,安肯事他畎亩人。
帝子奉命偕而往,如此乃可谓顺亲。
虞宾在位凤凰来,祖顼宗尧信至仁。
配天祀夏即郊鲧,羽山黄熊岂其伦。
丹岭山下丹朱墓,隐德千载未彰闻。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丹朱(尧帝之子)的故事为线索,探讨了古代权力传承与道德标准的深刻主题。全诗通过对比不同历史人物的命运,揭示了理想化"禅让制"背后的复杂人性。

开篇提到尧帝选择贤能的舜而非儿子丹朱继位,但诗人提出质疑:如果当时让丹朱继位,未必就比后来的启(夏朝开创者)差。这里暗指历史评价常带有主观性。

诗中对比了不同统治者的结局:太甲、成王这类有过失的君主未被废黜,而桀纣这类暴君被推翻。但诗人指出丹朱只是性格傲慢,远未达到桀纣的暴虐程度,暗示尧帝的选择可能过于理想化。

后半段描写丹朱服从父亲安排,甘愿隐居的孝道精神。最后"丹岭山下丹朱墓"的意象,象征那些被历史埋没的隐德之士。诗人借此表达:历史评价往往片面,那些顺从天道、甘于平凡的人同样值得尊敬。

全诗亮点在于打破对"禅让制"的盲目推崇,用更人性化的视角审视历史人物,提醒读者:道德评判不应非黑即白,历史中的"失败者"也可能有被忽视的闪光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