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孔平仲著作见寄四首 其四

治生非所长,儿女惊满屋。
作官又迂疏,不望载朱毂。
因缘挂罪罟,未许即潜伏。
空馀读书病,日与古人逐。
老妻怜眼昏,入夜屏灯烛。
上官念贫寠,时节馈醪肉。
衰年类蒲柳,世事剧麻粟。
数日望归田,寄语先栽竹。
文章亦细事,勤苦定何足。
君诗四相攻,欲看守陴哭。
愧无即墨巧(明蜀本作功),不解火牛触。
自非太学生,彫琢事干禄。
安心已近道,闭口岂非福。
胡为调狂词,玉石相落碌。
腹中抱丹砂,舌下漱白玉。
作诗虽云好,未免乱心目。
奕秋教二人,不取志鸿鹄。
摩诘非不言,遗韵寄终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朋友孔平仲的回信,用自嘲又豁达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人生困境和处世态度。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1. 生活窘境(前16句)
- 开头直接说自己不擅长赚钱养家,儿女成群生活压力大
- 做官也不顺利,因为性格耿直不懂变通
- 虽然想隐居读书,但之前因"乌台诗案"获罪的阴影还在
- 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不好,全靠妻子体贴照顾
- 上司偶尔会接济些酒肉,但自己身体已像秋天的柳树般衰弱

2. 文学态度(中间12句)
- 虽然盼着退休种竹,但认为写文章终究是小事
- 夸朋友的诗写得好,自己却像守城的士兵只能干着急
- 自比不会"火牛阵"的田单,承认没有做官的天赋
- 觉得保持沉默才是福气,但自己偏偏爱写诗惹事

3. 人生感悟(最后8句)
- 用两个典故表达处世智慧:
- 像围棋大师只教基础不教野心(奕秋典故)
- 像王维写诗留有余韵(摩诘典故)
- 暗示自己虽然满腹才华(丹砂、白玉的比喻),但已看淡文学成就
- 最后用"不取志鸿鹄"表明不再追求远大抱负,接受平凡生活

诗歌魅力在于:
1. 用买菜做饭、眼睛不好这些生活细节,让大文豪的形象特别真实
2. 自比守城小兵、败军之将这些幽默比喻,把挫折说得很有趣
3. 把退休种竹和写诗对比,展现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趣
4. 最后用围棋和古诗典故,把人生道理讲得含蓄又深刻

核心思想:承认自己的不足,接纳平凡生活,在困境中保持豁达。这种"认怂但不可怜"的态度,正是苏轼最打动人的地方。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