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啼序(甲戌至戊寅(一九三四至一九三八))

东风漫摇众绿,感天涯倦旅。
画帘卷、缥缈轻寒,乱愁掺入飞絮。
自江上、霜蓬散后,伤心怕问虹桥路。
甚啼鹃,林外声声,不如归去。
回首西溪,画舸载酒,听流莺弄语。
晓烟重、垂柳毵毵,碧痕零乱诗句。
访珍泉、明波十里。
灿花市、良宵三五。
海云昏,轻把霜笳,替将箫鼓。
盟鸥梦渺,待雁音沈,悄帆似过羽。
最怅念、等閒花木,旧赏池馆,不道将离,更堪延伫。
连烽照夜,惊尘窥影,寒枝踏遍栖难稳。
叹江乡、纵好非吾土。
琳宫翠巘,苍茫一例荒烟,暗潮又催轻橹。
花空解脱,藕尽玲珑,奈莲心自苦。
况此际、登楼情减,唤梦更长,断尽羁魂,几多离绪。
思量待遣、青禽归问,庭前红药无恙否。
纵花开、依旧春谁主。
凄凉满眼斜阳,倚遍危阑,故园甚处。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于1934至1938年间,当时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作者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故园的深切思念和对动荡时局的忧虑。

全词分为四个部分,像四幅连续的画面:

1. 春愁羁旅(第一段)
开篇用"东风摇绿"的春天景象反衬自己的漂泊之苦。看到柳絮纷飞,听到杜鹃啼叫"不如归去",勾起乡愁。提到"虹桥路"(扬州名胜),暗示对江南故地的怀念。

2. 美好回忆(第二段)
回忆过去在西溪乘船饮酒、听莺啼的闲适生活。描写了清晨垂柳、夜晚花市的繁华景象,但最后"海云昏"三句笔锋一转,用军号声替代了往日的箫鼓乐声,暗示战乱来临。

3. 现实动荡(第三段)
直接写战乱景象:盟约的鸥鸟飞散了,等待的家书没消息,战火照亮夜空,连鸟儿都找不到安稳的栖息地。感叹江南虽美,却已不是安宁的故乡。

4. 思乡情切(第四段)
用"莲心苦"比喻自己的愁苦,说登楼远望也缓解不了思念。想托青鸟(传说中送信的仙鸟)问问家乡的芍药花是否还在,但即使花开,也无人欣赏了。最后望着夕阳倚栏,发出"故园在哪里"的悲叹。

艺术特色:
- 用对比手法:把记忆中美好的江南景象和眼前的战乱现实相对照
- 善用意象:柳絮、杜鹃、莲心、青鸟等传统意象承载情感
- 语言细腻:对景物观察入微(如"垂柳毵毵"写柳条细长)
- 情感真挚:从个人乡愁延伸到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这首词表面写思乡,实则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整个时代的苦难,展现了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忧患意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