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琳老还大明山
身老与世疏,但有世外缘。
五年客江西,扫轨谢往还。
依依二三老,示我马祖禅。
身心忽明旷,不受垢污缠。
偶成江东游,欲别空凄然。
缘散众亦去,飘若风中烟。
〈高安三长老,与之甚熟,别后文老去洞山,聪老去圣寿,全老化去。
〉华阳本荒邑,缁素明星悬。
偶然得老尉,旧依育王山。
琏公善知识,不见十九年。
我昔未闻道,问以所入门。
告我従信人,授我普眼篇。
冉冉百尺松,起自一寸根。
南归发尽白,尺书今始传。
不知邻邑中,乃有门人贤。
百里走相访,触热汗雨翻。
怀中出诗卷,清绝如断蝉。
我适病寒热,气力才绵绵。
空斋默相向,欲语不能宣。
未暇答佳意,归锡锵金环。
空有维摩病,愧无维摩言。
五年客江西,扫轨谢往还。
依依二三老,示我马祖禅。
身心忽明旷,不受垢污缠。
偶成江东游,欲别空凄然。
缘散众亦去,飘若风中烟。
〈高安三长老,与之甚熟,别后文老去洞山,聪老去圣寿,全老化去。
〉华阳本荒邑,缁素明星悬。
偶然得老尉,旧依育王山。
琏公善知识,不见十九年。
我昔未闻道,问以所入门。
告我従信人,授我普眼篇。
冉冉百尺松,起自一寸根。
南归发尽白,尺书今始传。
不知邻邑中,乃有门人贤。
百里走相访,触热汗雨翻。
怀中出诗卷,清绝如断蝉。
我适病寒热,气力才绵绵。
空斋默相向,欲语不能宣。
未暇答佳意,归锡锵金环。
空有维摩病,愧无维摩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一位叫琳老的朋友的送别诗,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人生聚散、修行感悟和真挚友情。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飘若风中烟")讲的是苏轼在江西五年的修行生活。他说自己年纪大了,渐渐远离世俗,但在江西结识了几位高僧朋友(马祖禅是佛教禅宗的一个流派)。这些朋友让他心灵通透,摆脱了烦恼。但现在大家像风中烟一样散去,让他感到凄凉。括号里补充说明三位老友的去向,更显离别之痛。
第二部分("华阳本荒邑"到"乃有门人贤")回忆了两位对他修行有重要影响的人。一位是华阳的老尉(可能是官员),一位是琏公高僧。特别是琏公,十九年未见,当年教他"普眼篇"(佛经)就像教一颗种子长成大树。现在收到琏公书信,才知道附近就有他的传人。
第三部分("百里走相访"到最后)写这位门人贤者冒着酷暑来拜访,拿出清雅的诗作。但苏轼当时正生病,虚弱得说不出话,没能好好交流,只能目送对方离去。最后用"维摩"(一位带病说法的菩萨)自比,惭愧自己生病时做不到像维摩那样妙语说法。
全诗的魅力在于:
1. 用"扫轨谢往还""风中烟"等生活化比喻,把修行感悟写得生动不枯燥
2. 通过"汗雨翻""气力绵绵"等细节,让送别场景历历在目
3. 结尾的自我调侃(想学维摩却说不出话)显得真实可爱
4. 贯穿始终的,是对佛法真谛的追求和对友情的珍视,两种情感自然交融
普通人读来,既能感受到朋友离别的惆怅,也能体会到:人生就像修行,重要的不是达到多高境界,而是在聚散离合中保持真诚。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