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梦(辛酉(清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年,十八岁))
独宿苦夜凉,有思苦夜长。
转辗不成寐,秋声满我房。
我父怜孤儿,入梦来相望。
梦魂侍父旁,形影推渺茫。
父念儿心伤,儿喜父颜康。
相对一无言,恋恋若难忘。
那知警觉后,依然在枕床。
起床寻我父,我父寂无睹。
父书陈东壁,父幕空廊庑。
风吹破纸窗,灯灭暗庭柱。
嗟乎父何来,嗟乎父何去。
转辗不成寐,秋声满我房。
我父怜孤儿,入梦来相望。
梦魂侍父旁,形影推渺茫。
父念儿心伤,儿喜父颜康。
相对一无言,恋恋若难忘。
那知警觉后,依然在枕床。
起床寻我父,我父寂无睹。
父书陈东壁,父幕空廊庑。
风吹破纸窗,灯灭暗庭柱。
嗟乎父何来,嗟乎父何去。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孤独少年在秋夜思念亡父的深情梦境。
全诗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秋夜寒冷漫长,少年辗转难眠,突然梦见去世的父亲来看望自己。梦里父亲心疼儿子孤单,儿子欣喜父亲面容安好,两人相对无言却充满温情。可醒来后,发现父亲的身影早已消失,只留下冷清的房间、父亲留下的书籍、空荡荡的屋檐。风吹破窗纸,油灯熄灭,柱子投下阴影,一切又回到现实的孤寂中。
最打动人心的有两处:一是梦里父子"相对无言"的细节,明明有千言万语却说不出来,这种克制反而比痛哭流涕更显情深;二是结尾两个"嗟乎"的感叹,像孩子般天真地追问"父亲您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把失去至亲后那种恍惚、不舍、难以接受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一个人在深夜对着烛火喃喃自语,却让每个失去过亲人的人都能感同身受。它告诉我们:最深的思念往往藏在最安静的夜晚,最真的感情常常说不出口,而梦境,可能是活着的人与逝者最后的温柔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