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叔西隐结亭,额曰暖翠,赋诗见寄,次韵寄亭上
白发逢盛世,昕夕凤翔翱。
青山读旧书,灯火双目蒿。
间从淡泊馀,世与鸿蒙遭。
此意自有得,此心不知劳。
不为溟渤鲲,不作井里螬。
孤亭抚万竹,无愧五柳陶。
试询紫罗裳,曷若粗布袍?
暖翠滴衣袂,朱颜如春桃。
清风飒相遇,须鬓何萧骚!
阿咸老京国,俯仰随官曹。
富贵多危机,平地生波涛。
回头眄兹亭,孰谓云台高?
青山读旧书,灯火双目蒿。
间从淡泊馀,世与鸿蒙遭。
此意自有得,此心不知劳。
不为溟渤鲲,不作井里螬。
孤亭抚万竹,无愧五柳陶。
试询紫罗裳,曷若粗布袍?
暖翠滴衣袂,朱颜如春桃。
清风飒相遇,须鬓何萧骚!
阿咸老京国,俯仰随官曹。
富贵多危机,平地生波涛。
回头眄兹亭,孰谓云台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在青山绿水间读书隐居的闲适生活,表达了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八句)写隐居生活:白发老人赶上太平盛世,每天像凤凰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他在青山中读着旧书,夜晚伴着灯火读书也不觉得眼睛疲劳。这种淡泊的生活让他与自然融为一体,内心充实却不觉得辛苦。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用对比手法表达人生选择:诗人说自己不愿做遨游大海的巨鲲(比喻追求功名),也不愿做井底的小虫(比喻目光短浅)。他在竹林中建了小亭,像陶渊明一样清高自适。反问穿紫罗官服(象征富贵)哪里比得上粗布衣自在?翠绿的山色染透衣衫,让人容光焕发,清风吹来须发飘扬,多么潇洒!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劝诫侄子:诗人对在京做官的侄子说,官场起伏不定,富贵往往暗藏危机,就像平地突然起波澜。回头看看这座小亭,谁说一定要追求云台(象征高位)那样的显赫呢?
全诗通过对比隐居的闲适与官场的险恶,传递出"知足常乐"的核心思想。诗人用凤凰、陶渊明等意象展现隐逸的高洁,用"溟渤鲲""井里螬"的对比说明人生选择,最后用"平地波涛"的比喻警示富贵风险。语言清新自然,既有山水田园的生动画面,又饱含对晚辈的殷切劝导,读来令人心生向往又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