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幽默又犀利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固执己见的修行者形象,暗含对修行误区的批评。
前两句像漫画一样勾勒人物:一个倔老头,表面装得温和,实际顽固不化。"涅槃路上栽荆棘"是绝妙讽刺——本应通往解脱的路,被他自作聪明地搞成了障碍。"紧著关"更显出他死守教条,把修行变成了自我封闭。
中间两句直指问题核心:他连修行最基本的"法身三病"(贪嗔痴)都没搞懂,更别提《楞严经》里"八还"的深奥道理了。这里用"不别""岂识"两个反问,像老师敲黑板强调重点。
最后两句最有趣:把少林功夫比作"孔笛"(破笛子),说这人瞎吹一通,功夫都白练了,就像笛声随随便便飘过汩罗江(暗用屈原投江典故)。这种比喻既生动又带着无奈,仿佛在说:固执己见的人,再好的修行方法到他手里都变味了。
全诗像一面照妖镜,让修行中的装模作样、死板教条无所遁形。作者用生活化的比喻和俏皮话,提醒我们:真正的修行不是较劲表演,而是破除执念。
释宗杲
释宗杲(1089~1163),字昙晦,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