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孙天龙长老思贤请赞
咄这村僧,百拙千丑。
用处颟顸,举止磔斗。
秉恶毒钳鎚,碎情尘窠臼。
佛祖饮气吞声,魔外望风拱手。
有时汉语胡言,总当谈玄说妙。
有时把拍板门槌,唱云门曲合胡笳调。
有时指圆觉场作牛栏,有时唤普光殿为马厩。
如斯孟浪为人,钝置月林之后。
用处颟顸,举止磔斗。
秉恶毒钳鎚,碎情尘窠臼。
佛祖饮气吞声,魔外望风拱手。
有时汉语胡言,总当谈玄说妙。
有时把拍板门槌,唱云门曲合胡笳调。
有时指圆觉场作牛栏,有时唤普光殿为马厩。
如斯孟浪为人,钝置月林之后。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用幽默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个看似粗鲁笨拙、实则深藏智慧的和尚形象。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反差的形象塑造
诗人用"村僧"开头,刻画了一个举止笨拙("磔斗"指动作僵硬)、说话颠三倒四的和尚。他拿门槌当乐器,把庄严的佛殿说成牛栏马厩,这种看似疯癫的行为,其实是在打破人们对佛教的刻板印象。
2. 深刻的修行智慧
和尚的"恶毒钳鎚"比喻他严厉的教学方式,"碎情尘窠臼"指打破世俗执念。连佛祖都对他"饮气吞声",说明他的境界已超越常规教条。那些疯话("汉语胡言")其实都是禅机,用荒诞的方式点化世人。
3. 自由的禅者精神
最后"孟浪为人"(看似放浪形骸)的总结,揭示真正的修行不在表面规矩。就像把圆觉场比作牛栏,是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人明白:佛性无处不在,修行不必拘泥场所形式。
全诗通过"丑僧"形象传递禅宗核心思想:真正的觉悟者往往不修边幅,用最自然的方式打破人们对"修行"的固有认知。这种"大智若愚"的表现手法,让深奥的佛理变得生动可感。
释慧开
释慧开(一一八三~一二六○),号无门,俗姓梁,杭州(今属浙江)人。宁宗嘉定十一年(一二一八),入住湖州报因禅寺。后历住隆兴府天宁寺、黄龙崇恩寺、平江府灵岩显亲崇报寺、隆兴府翠岩广化寺,再住黄龙崇恩寺,镇江府焦山普济寺、平江府开元寺、建康府保宁寺、开山护国仁王寺。理宗淳祐七年(一二四七),入朝起居奉旨。景定元年(《西天目山志》作四年,误)卒,年七十八。为南岳下十八世,月林师观禅师法嗣。有《无门慧开禅师语录》二卷、《禅宗无门关》一卷,均收入《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