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访友不遇、独自游赏寺庙的闲适画面,同时透露出对友人修行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充满禅意和生活气息。
首联"不见幽人久"开门见山,表达对隐居友人的思念。"香林兴独乘"写自己兴致不减,独自游览寺庙,一个"乘"字暗含随性自在之意。
颔联最有意思,说自己"学多先识字"(学问要从认字开始),"年长欲依僧"(年纪大了想出家),用直白的语言道出文人雅士常见的心路历程,既有自嘲又显真诚。
颈联写景别致,"竹影埽空壁"用拟人手法写竹影像扫帚一样拂过墙壁,"虫声栖坏塍"说虫鸣停留在田埂上,两个动词"埽"和"栖"用得巧妙,让静止的景物活了起来。
尾联转入抒情,"秋蟾圆几夕"借月亮将圆未圆之态,暗喻人生聚散无常。最后以"灵鹫约同登"作结,把眼前的寺庙比作佛教圣地灵鹫山,表达想与友人一同修行的愿望,余韵悠长。
全诗就像一幅水墨小品,通过寻友不遇的小事,写出了文人雅士向往清净、寄情山水的闲适心境。诗中"识字""依僧"等白话化的表达,让高雅的禅意变得亲切可感,正是其独特魅力所在。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