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荆轲

掣剑高歌易水流,生平知己愧难酬。
不徒太子恩如海,尚有将军肯借头。

现代解析

这首《咏荆轲》用短短四句,生动刻画了荆轲刺秦前的悲壮场景和复杂心境。

前两句"掣剑高歌易水流,生平知己愧难酬"像电影特写:荆轲在易水边拔剑高歌,内心充满对知己(燕太子丹)的愧疚。这里"愧难酬"三字很妙,既表现他深感太子厚恩难报,又暗示此行凶多吉少。

后两句笔锋一转:"不徒太子恩如海,尚有将军肯借头"。这里揭示荆轲赴死的双重动力:不仅是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恩情如海),更因为樊於期将军自愿献上头颅助他取信秦王。用"借头"这个直白的说法,把血腥的史实说得极具冲击力。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是写出了英雄赴死前的真实心理——既有"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也有对生命的留恋("愧难酬")。诗人没有把荆轲神化,而是通过易水送别的瞬间,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侠客形象。最后"借头"的细节,更凸显了刺秦行动中众人以命相托的悲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