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太过渡河趋陂沙冈

凌春远行迈,游目恣沿越。
渐辨林中曙,遽失霞上月。
触物谁为情,悲叹曷可歇。
载登隋疆场,况眺宋城阙。
阳坡散初柳,阴曲峙寒雪。
只此判气候,岂必殊燕粤。
湝湝浊河驶,畟畟晨风发。
扬帆截惊赣,倚棹望穷发。
凫雁眇难即,汀兰翠堪结。
美人既莫期,天路复幽绝。
陂冈郁参错,岸沙皓明灭。
日暮孤云与,何以慰忡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早春时节远行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与历史遗迹的对比,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启程与晨景(前六句) 诗人清晨出发,穿过树林时还能看见曙光,转眼月亮就消失在朝霞中。这种光影快速变化让他产生"触景生情"的惆怅,暗示人生就像这晨光月色般转瞬即逝。

2. 历史与自然的对照(中间十句) 诗人途经隋朝战场和宋朝城楼遗址,看到阳坡柳树发芽而背阴处积雪未消。通过"同一地方却有冬春两种景象"的巧妙观察,引出更深层的思考:人生际遇的差异,就像燕地和粤地气候不同那样自然。接着用黄河奔流、晨风呼啸的动感画面,衬托自己扬帆远行的孤勇。

3. 求索与孤独(后八句) 诗人想追寻汀洲兰草、远方飞鸟这些美好事物,却始终难以触及。最后以"孤云"自喻,站在参差起伏的山岗上,望着明灭不定的河岸沙丘,在暮色中陷入无人理解的孤独。这个画面生动传达出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感。

全诗艺术特色在于: - 用"柳芽与残雪同框"这种矛盾景观,暗喻人生无常 - 历史遗迹(隋疆宋阙)与自然永恒(黄河晨风)形成时空张力 - 结尾"孤云"意象既写实又象征,把漂泊感具象化

本质上,这是首关于"追寻与失落"的诗。诗人通过旅途见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难以把握的怅惘,以及在历史长河中个体生命的渺小感。这种古今人类共通的体验,正是其动人之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