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两种不同的美,并暗中对比了两种人生态度。
前两句写的是官场生活的风光:春天红芍药艳丽绽放,秋天碧树色彩斑斓,在翰林院(玉堂)长期任职的人总能独占风头。这里用四季美景比喻官场的表面繁华,暗示这种生活看似光鲜亮丽。
后两句笔锋一转:虽然有人在江淮地区炫耀豪迈气概(指追求功名利禄),但世上还有另一种更高的境界——那就像站在百尺高楼上俯瞰人间。这里的"百尺楼"象征超脱世俗的精神高度,可能是归隐生活,也可能是更高的精神追求。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红药碧树等鲜明意象,生动展现了官场表面的繁华 2. 通过"百尺楼"这个意象,含蓄地表达了超越世俗功名的人生态度 3. 最后两句形成强烈对比,让读者自然体会到:真正的风流不在于外在的显赫,而在于精神境界的高度
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画面对比,让读者自己体会哪种生活更值得追求,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