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应岁试感怀三首 其二 (乙丑)

曾逢日者许遐龄,只谓名非厕佛经。
未死深惭人已朽,无才每恨笔难灵。
敢思科第能登甲,且譬平生不识丁。
自此痴聋没馀齿,鸿飞世外托冥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应试前表达对未来的一种感慨和心境。接下来我会逐句分析这首诗:

首句:“曾逢日者许遐龄”,这里的“日者”可以理解为占卜者,诗人可能在某次占卜中得知自己会有一个长寿的人生。“许遐龄”意味着预期寿命长久,这反映出诗人对未来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珍视。但这一句并不是全部关于未来的美好期待,它更多地揭示了一个人对未来的向往与担忧并存的心态。

第二句:“只谓名非厕佛经”,这句较为晦涩,其中的“名”可能指功名或名声,“厕佛经”则暗示将名字写入经典之中。诗人可能觉得自己目前的名声并不显赫,无法轻易在佛经(文化典籍)中留下自己的名字,体现出诗人对于自身价值的认识以及对自己期待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的无奈。

第三句:“未死深惭人已朽”,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虚度年华的遗憾和自责。尽管身体还在,但精神已经衰老,感觉到自己已经落后他人。这里,“未死”和“已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矛盾,增加了诗人的自省与自省带来的苦涩感。

第四句:“无才每恨笔难灵”,再次表达了自己的焦虑和不自信。这里不仅是指诗文的创作上缺乏灵感,也暗指自己在面对考试时的无力感,无法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潜力。

第五句:“敢思科第能登甲”,诗人开始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勇气。“科第”是古代科举考试的等级,“登甲”意味着取得优异的成绩。尽管前面充满了矛盾和无奈,但诗人仍然抱有希望,相信自己能够有所成就。

第六句:“且譬平生不识丁”,这句诗是一个转折。这里的“不识丁”是指对文字或知识不熟悉,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自嘲的方式。诗人认为自己可能是一个平庸的人,没有特别的才华或知识。这种自我贬低实际上可能是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定位。

第七句:“自此痴聋没馀齿”,这里的“痴聋”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于自己当前的迷茫和无助的状态的描述。“没馀齿”则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诗人感到自己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浪费和犹豫。这种描述背后是时间的压力和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

最后一句:“鸿飞世外托冥冥”,“鸿飞世外”暗示着诗人向往自由、超脱世俗的境界。“托冥冥”则表达了一种寄托和期待,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像高飞的鸿雁一样自由、广阔。整体上,这句诗是整首诗的高潮和结尾,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期待并存的情感状态,展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尽管充满了矛盾和无奈,但诗人仍然保持勇气和希望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