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1717正月初五夜罗山署中大风次早风歇饮酒纪之以诗①
海西蛰起蛟⑴龙怒,昨夜海吼风不住。
风声入耳骇人闻,风势如痴复如飓。
客子残灯半灭明,闭门欹枕空百虑。
山房四柱柱影摇,有时风欲挟之去。
万马蹄奔剑戟鸣,虎豹搏噬急雨⑵注。
往来嘈杂不成眠,一夜梦魂无宿处。
平明起视浮云决,风力渐微声渐歇。
呼童煖酒赏春朝,似怯寒吹帘幔彻。
因忆去年腊月初,番仔渡头朔风烈⑶。
番社纷纷乱捲茅,竹树倒披梢半折。
耳鼻填沙眼怕开,行人却走马蹩躠。
山溪狂似海波潮,溪水冷于轴头铁。
双犊乱流车苦迟,番儿强挽肤破裂。
下马停车权⑷息肩,店舍无烟酒不热。
番儿力尽冻且僵,呼起聊为哺与啜。
可怜幅布半围身,青钱那惜恣饕餮。
此时如我敢言寒,犹有敝裘重补缀。
况复今朝风已春,窗明几净椒盘新。
水仙香发绿尊满,春冷无眠奚足嚚⑸。
风波自古仗⑹忠信,念尔孤篷海上人(黄美娥编校)。
风声入耳骇人闻,风势如痴复如飓。
客子残灯半灭明,闭门欹枕空百虑。
山房四柱柱影摇,有时风欲挟之去。
万马蹄奔剑戟鸣,虎豹搏噬急雨⑵注。
往来嘈杂不成眠,一夜梦魂无宿处。
平明起视浮云决,风力渐微声渐歇。
呼童煖酒赏春朝,似怯寒吹帘幔彻。
因忆去年腊月初,番仔渡头朔风烈⑶。
番社纷纷乱捲茅,竹树倒披梢半折。
耳鼻填沙眼怕开,行人却走马蹩躠。
山溪狂似海波潮,溪水冷于轴头铁。
双犊乱流车苦迟,番儿强挽肤破裂。
下马停车权⑷息肩,店舍无烟酒不热。
番儿力尽冻且僵,呼起聊为哺与啜。
可怜幅布半围身,青钱那惜恣饕餮。
此时如我敢言寒,犹有敝裘重补缀。
况复今朝风已春,窗明几净椒盘新。
水仙香发绿尊满,春冷无眠奚足嚚⑸。
风波自古仗⑹忠信,念尔孤篷海上人(黄美娥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风,以及作者在风前、风中、风后的所见所感,最后落脚到对生活的知足和对海上劳苦人的关怀。全诗可分三部分理解:
第一部分(前八句):用"怪兽片"般的特效写狂风之夜。诗人把风比作发怒的蛟龙,说风声像一万匹马在跑、像剑戟碰撞,房子柱子都在晃,仿佛随时要被风抬走。这些夸张比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吓得人睡不着觉的恐怖氛围。
第二部分(中间十四句):用"回忆杀"对比更惨经历。等风小了,诗人喝着温酒赏春时,突然想起去年腊月更惨的大风天:茅草屋被掀顶,行人逆风走像醉汉,溪水冷得像铁块,拉车的原住民孩子冻得皮肤开裂。最揪心的是描写这些劳动者只有块破布裹身,拿到工钱就狼吞虎咽吃东西的场景。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突然升华成"感恩小作文"。诗人看看自己还能穿厚衣服,坐在暖和的屋里赏花喝酒,顿时觉得眼前这点春寒不算什么。最后神来之笔想到海上讨生活的人,说明他并非单纯炫富,而是真正关心底层百姓。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像电影镜头般由近及远的视角:从自己房间→回忆野外→联想海上,层层放大苦难。 2. 用打工人的惨反衬自己的幸福,但毫无优越感,反而充满愧疚和共情。 3. 最后两句突然拔高境界,类似现代人"吃着火锅刷到农民工新闻"的良心触动,让整首诗有了温暖的社会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