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时甫父闲为兖州司马),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岳(一作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题目是《登兖州城楼》。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对过往历史的深思以及对现实的感慨。

首先,诗的开头提到作者的父亲曾担任兖州司马,所以作者在兖州城楼上的这次登高望远,是对父亲往事的追忆。这里点出了诗人的身份背景,增加了情感的层次。

接着,诗人描述了眼前的辽阔景象:“浮云连海岳,平野入青徐”。这里的“海岳”和“青徐”都是指山东的地理区域。“浮云”和“平野”描绘出一幅辽阔壮观的画面,给人以豪迈之感。

然后,诗人提到“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这句话通过描述秦碑和鲁殿的遗迹,引出了历史的痕迹。这些遗迹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最后,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这里的“古意”指的是历史的沧桑感,而“踌躇”则是诗人面对这些历史遗迹时的沉思和感慨。

整首诗通过描述登高所见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面对历史遗迹时的感慨和思索。这种结合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的描写,既展现了杜甫的写景才华,也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感慨,让人感受到一种宏大的历史感和深深的思考。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