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丁凤仪刑部
我昔白下逢丁仪,黑漆点睛玉琢颐。
相看不用道名姓,开口一笑先谈诗。
君诗不作宋元语,开元大历相追随。
虽去专师李与杜,亦或下友参兼维。
其馀佺期之问辈,蔑视何异群小儿。
于时场屋文最盛,君独事此将安为。
譬资章甫适于越,越人断发无用之。
我方一倡巳自误,君复累和为人嗤。
凉秋八月桂花发,多士竞赴乡闱时。
临风再作老妇舞,鹿鸣接席元无期。
凤皇翩翩起千仞,先后琼林栖一枝。
玉堂载笔我甚愧,乌府阅狱君无疑。
燕南二月草芽绿,君忽捧檄东南驰。
张家湾头买大舫,官河三日冰流澌。
南都作官殊可乐,故宅况在秦淮湄。
清晨出门了公事,薄暮还家及我私。
北堂阿母年七十,萧然两鬓萦游丝。
入房唤妇出共具,禄米作饭甘如饴。
人生作官有如此,清如伯夷安肯辞。
更忆南都北城外,此地乃为少昊司。
太平堤长二里许,马蹄缓缓鞭垂垂。
钟山削翠几千仞,影向玄武湖中窥。
水光山色两奇绝,饱看未觉诗肠饥。
寻常马上得佳句,封题寄我当休迟。
相看不用道名姓,开口一笑先谈诗。
君诗不作宋元语,开元大历相追随。
虽去专师李与杜,亦或下友参兼维。
其馀佺期之问辈,蔑视何异群小儿。
于时场屋文最盛,君独事此将安为。
譬资章甫适于越,越人断发无用之。
我方一倡巳自误,君复累和为人嗤。
凉秋八月桂花发,多士竞赴乡闱时。
临风再作老妇舞,鹿鸣接席元无期。
凤皇翩翩起千仞,先后琼林栖一枝。
玉堂载笔我甚愧,乌府阅狱君无疑。
燕南二月草芽绿,君忽捧檄东南驰。
张家湾头买大舫,官河三日冰流澌。
南都作官殊可乐,故宅况在秦淮湄。
清晨出门了公事,薄暮还家及我私。
北堂阿母年七十,萧然两鬓萦游丝。
入房唤妇出共具,禄米作饭甘如饴。
人生作官有如此,清如伯夷安肯辞。
更忆南都北城外,此地乃为少昊司。
太平堤长二里许,马蹄缓缓鞭垂垂。
钟山削翠几千仞,影向玄武湖中窥。
水光山色两奇绝,饱看未觉诗肠饥。
寻常马上得佳句,封题寄我当休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好友丁凤仪的赠别之作,用平实生动的语言回忆了两人的友谊,并描绘了丁凤仪的生活情趣和为人品格。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初识回忆(开头到"君复累和为人嗤")
- 用"黑漆点睛玉琢颐"形容丁凤仪表堂堂
- 两人一见如故,以诗会友
- 丁凤仪的诗风追随盛唐诗人(李白、杜甫等),看不起宋元诗风
- 当时科举文章盛行,但丁凤仪坚持自己的诗歌追求,像戴着礼帽去越国(比喻不合时宜)
2. 仕途经历("凉秋八月"到"乌府阅狱君无疑")
- 用"老妇舞"自嘲科举应试的窘态
- 两人先后考中进士("琼林栖一枝"指进士及第)
- 作者自谦在翰林院工作有愧,称赞丁凤仪在刑部明察秋毫
3. 南京生活("燕南二月"到最后)
- 描写丁凤仪调任南京后的惬意生活:
* 公务清闲,早晚都能陪伴家人
* 七十岁母亲安享天伦
* 妻子贤惠,粗茶淡饭也香甜
- 特别描写南京美景:
* 太平堤上骑马缓行
* 钟山倒映玄武湖的绝美景色
* 丁凤仪常在马上得佳句,叮嘱他快点寄给自己
诗歌亮点:
1. 用"买大舫""冰流澌"等生活化细节,让场景栩栩如生
2. "禄米作饭甘如饴"体现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
3. 最后叮嘱朋友"寄诗别拖延",透着朋友间的亲昵
4.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像老朋友聊天一样自然亲切
核心思想:通过日常生活的温暖描写,赞美朋友淡泊名利、重视亲情、热爱诗歌的真性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对"诗意的栖居"的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