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风洞歌

我来天台春已暮,探奇乱踏天台路。
山腰怪石耸嶙峋,虎豹虬龙仅容步。
侧身更向绝顶行,历尽崎岖渐坦平。
危桥尽处有奇窟,耳畔号呼风作声。
山中老人为余说,是名风洞殊奇绝。
吹嘘四序岭头云,解释三伏怀中热。
邀我攀藤入洞中,苍松几树影摩空。
洞前芳草芊芊绿,洞口山花故故红。
乘闲偶坐松阴下,一枕羲皇正潇洒。
倏忽风吹梦渐回,千层碧涧潺湲泻。
长啸一声天地清,洞门人去白云生。
何时重与山人约,不负松风梦里情。

现代解析

这首《天台风洞歌》描绘了作者在天台山探险的奇妙经历,语言生动,充满画面感。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它的魅力:

1. 探险的乐趣 诗的开头就像一段旅行vlog:春天快结束时,作者踏上崎岖的山路,穿过像虎豹形状的怪石,最终到达山顶一个会"唱歌"的风洞。这种从艰难到惊喜的过程,很像现代人爬山时发现秘境的感觉。

2. 大自然的空调房 诗中风洞的描写特别有意思——老人说这个洞能"吹走四季的云雾,消解三伏天的酷热",简直像天然空调。洞里松树遮阴,洞口花草鲜艳,躺在松树下乘凉时,凉风吹得人昏昏欲睡,突然又被流水声惊醒。这种体验非常真实,让人身临其境。

3. 人与自然的默契 结尾处作者在洞前长啸,看着白云升起,想着以后还要再来。这种人与自然对话的场景,很像现代人旅行后发朋友圈说"还会再来"的感动,只不过古人用诗歌代替了朋友圈。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发现自然奇观时的纯粹快乐。作者没有刻意说教,只是用"虎豹般的怪石""会唱歌的风""松树下的午睡"这些鲜活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六百年前一次春游的愉悦。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古今相通,或许正是这首诗至今仍能引起共鸣的原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