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清凉的竹林小院,通过日常景物的动态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递出闲适悠然的生活情趣。
前两句"萍彩日相鲜,柳绵时暗度"用浮萍和柳絮这两个夏天典型意象,展现小院的生机勃勃。浮萍在水面映着阳光天天焕发新色彩,柳絮则像调皮的小精灵,时不时悄悄飘过,两个"时"字让静止的画面活了起来。
中间两句"无风亦生凉,有月助奇趣"揭示竹林的独特魅力:即便没有风,茂密的竹林自带清凉感;而当月光洒落时,光影交织更添神秘韵味。这里用对比手法,先否定再肯定,突出环境的神奇特质。
最后两句"偶来独坐时,爱此那能去"直抒胸臆,诗人偶然来此独坐,却被这份宁静美好深深吸引,舍不得离开。这种情不自禁的留恋,让读者也能感受到竹林小院令人沉醉的魅力。
全诗就像用手机随手拍的短视频:浮萍的反光、飘飞的柳絮、竹影婆娑的凉意、月光下的朦胧美,最后镜头定格在诗人沉醉的身影。没有华丽辞藻,却用白描手法让我们身临其境,体会到简单生活中那份治愈心灵的宁静。
陈宓
(1171—1230)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师复,号复斋。陈定弟。少从朱熹学。历泉州南安盐税,知安溪县。宁宗嘉定七年,入监进奏院,上书言时弊,慷慨尽言。迁军器监簿,又上言指陈三弊。出知南康军,改南剑州,救灾济民,多有惠政。后以直秘阁主管崇禧观。有《论语注义问答》、《春秋三传抄》、《读通鉴纲目》、《唐史赘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