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江校士六月十七夜月有作因示诸属 其一
日入群动息,予亦遂休兹。稍喜喧浊屏,徙步临前墀。
仰见明月出,忽与心赏期。湛旷神俱王,虚明意自宜。
况逢时雨霁,宿润含华滋。品物各怀荣,因得静中窥。
始寤玄寂理,宁为躁竞知。亦有盈樽酒,屡进不一持。
非为莫与同,真赏岂因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日夜晚的宁静场景,表达了诗人独处时与自然共鸣的悠然心境。
开篇写日落时分万物安静,诗人也停下忙碌。他喜欢这份远离喧嚣的清净,便散步到庭院前。抬头看见明月升起,恰好与内心期待的景致相遇——这里用"心赏期"巧妙点出人与自然的心灵共鸣。
接着描写月光清澈辽阔,让人精神舒畅;雨后湿润的空气滋养着花草,诗人静静观察着万物生机。这种宁静让他领悟到:真正的生命真谛要在寂静中体会,而非在浮躁追逐中获得。
最后提到虽然备有美酒,但诗人并不贪杯。因为真正的精神享受不在于外物,而在于内心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全诗通过"看月亮"这件小事,传递出淡泊宁静的生活智慧,提醒我们偶尔放慢脚步,在静默中感受生命的美好。
王慎中
王慎中 (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