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厓草堂歌为督学余公赋
君不见九江之地匡庐山,山人匡俗庐其间。
往时曾读支昙赋,梦想神游不可攀。
又不见东林梵宇金银寺,莲社松门清且丽。
陶刘宗雷有遗迹,锦苔不识远公记。
奇甸灵区迥异常,傍行敷落那能当。
生贤下瑞在英俊,物华天宝呈文章。
浔阳曾寓李太白,芙蓉峰前寄行宅。
春金戛玉诗百篇,九江秀色可揽结。
九厓先生儒之英,含章秀发元气精。
锦心万卷汲脩绠,霜蹄千里迈遥程。
朅来邂逅滇之麓,访我回溪与深谷。
往年曾枉琼瑶书,十袭珍藏昕夕读。
暇日示我草堂图,平林窈窕还崎岖。
知公袖中有东海,藻镜流洪九脉纾。
岩廊登拜在朝夕,肯放鸿罾许龙蛰。
销魂悁脰金马门,日望东南远山碧。
往时曾读支昙赋,梦想神游不可攀。
又不见东林梵宇金银寺,莲社松门清且丽。
陶刘宗雷有遗迹,锦苔不识远公记。
奇甸灵区迥异常,傍行敷落那能当。
生贤下瑞在英俊,物华天宝呈文章。
浔阳曾寓李太白,芙蓉峰前寄行宅。
春金戛玉诗百篇,九江秀色可揽结。
九厓先生儒之英,含章秀发元气精。
锦心万卷汲脩绠,霜蹄千里迈遥程。
朅来邂逅滇之麓,访我回溪与深谷。
往年曾枉琼瑶书,十袭珍藏昕夕读。
暇日示我草堂图,平林窈窕还崎岖。
知公袖中有东海,藻镜流洪九脉纾。
岩廊登拜在朝夕,肯放鸿罾许龙蛰。
销魂悁脰金马门,日望东南远山碧。
现代解析
这首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开篇用典:诗人先用两个历史典故开场——九江的匡庐山(传说中仙人匡俗隐居的地方)和东林寺(佛教净土宗发源地)。这些地方都是文人雅士向往的圣地,暗示接下来要赞美的对象(余公)也是同样超凡脱俗的人物。
2. 赞美江西风光:中间用"奇甸灵区""物华天宝"等词描写江西的山水灵气,特别提到李白曾在这里写下名篇,暗示这片土地能孕育出杰出人才。
3. 主角登场:正式介绍"九厓先生"(余公),说他学识渊博("锦心万卷")、才华横溢("含章秀发"),像千里马一样出众。这里用"汲修绠"(打深井水)比喻他做学问的深度。
4. 交往回忆:诗人回忆余公曾经拜访他,赠予珍贵书信("琼瑶书"比喻书信珍贵如美玉),自己反复品读。现在余公又给他看"草堂图"(可能是余公隐居处的画作),画中景色幽静崎岖,暗含余公胸有丘壑。
5. 结尾祝福:最后预言余公即将获得朝廷重用("岩廊登拜"指入朝为官),但诗人会怀念他隐居时的风采,每天望着东南方思念他。
全诗精髓:
- 通过历史名地和李白等先贤作铺垫,把余公比作当代高人
- 用"草堂图"这个具体物件,巧妙带出对余公品格和才华的赞美
- 最后既表达对朋友升迁的祝福,又流露不舍之情
- 通篇用山水、美玉、千里马等美好意象,塑造出一个才德兼备的儒者形象
现代解读:
这就像现在有人写文章夸朋友:
"你就像古代那些隐士高人,住在风景绝佳的地方。你学问好得像百科全书,才华横溢得像明星。记得你上次来看我,送我的信我当宝贝收藏。现在看你家的照片,简朴中透着高雅。你马上就要高升了,我会想你的。"
通过古今对比,把抽象的文雅赞美变得具体可感。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