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楼

极目古徐州,斜阳睥睨愁。
黄河闻改岸,红粉尚名楼。
芳草长埋恨,悲风不待秋。
尚书遗墓在,可有佩环游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徐州燕子楼的沧桑变迁,通过今昔对比传递出深沉的哀愁与物是人非的感慨。

开篇"极目古徐州"就像用广角镜头扫过这座古城,夕阳斜照在城墙(睥睨指城墙上锯齿状的矮墙)上,连砖石都仿佛带着愁绪。这里用城墙的"愁"暗示人的心情,把无情物写得有情。

三四句形成强烈对比:黄河都改道了(自然界的巨变),但当年歌妓住过的燕子楼却依然有名。用"红粉"代指歌妓,既含蓄又带着绮丽色彩,暗示着这里曾有的风流往事。

五六句用"芳草埋恨"这个意象很妙,既写实(荒草覆盖)又写虚(埋葬了往昔的遗憾)。"悲风不待秋"更绝,明明还没到萧瑟的秋天,但吹过的风已经自带凄凉,强调悲伤之深。

结尾把镜头拉到更远处:当年建楼的张尚书(唐代张愔)墓地还在,但那些佩戴玉环的美人(佩环代指女子)还会来游玩吗?用问句收尾,留下悠长余韵,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当年的繁华与如今的冷清。

全诗就像一组蒙太奇镜头:从古城全景推到荒草丛生的楼阁,再拉到远处孤坟,最后定格在风中摇曳的空楼。通过黄河改道与楼阁犹存的对比,芳草与悲风的烘托,传递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永恒叹息。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温柔又残酷的时间感——连黄河都会改道,但人类的情恨却像芳草一样年年生长,悲凉永远比季节来得更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