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古代贤人泰伯的故事,核心主题是"无私让贤"的美德。
前四句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说:泰伯是谁?他是个不为自己谋利的人。他主动放弃王位继承权(当时本可继承周朝王位),跑到遥远的吴地(今江苏一带)隐居。这里用"奔走"这个词显得很有画面感,仿佛看到他风尘仆仆远离权力中心的样子。
后四句讲他的品德影响:他隐藏自己的美德(指不炫耀让位之举),却照亮了后世;人们为他建庙祭祀,代代相传。最后两句是作者的感叹:这样的谦让之国(指吴地),就该培养出更多像泰伯这样谦让的人啊!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泰伯"不以身为身"的精神——不把自己看得太重,不贪恋权位。诗人用简单对比(天下位vs句吴滨)、时空转换(来世+斯民)的手法,把一个人放弃权力的故事写得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现实启示。最后两句像画龙点睛,把个人品德升华到地域文化的高度,暗示美德会像种子一样在土地上传承。
蒋堂
(980—1054)宋常州宜兴人,字希鲁,号遂翁。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进士。历任知县、通判、知州。召为监察御史,迁侍御史。累知应天府、杭州、益州等地。以礼部侍郎致仕。为人清修纯饬,好学,工文辞,有《吴门集》。今存《春卿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