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华侵牖白成疏,欲识颜容影却无。
人去经年隐小月,思来一夜啃残书。
长吟但尽添思念,鸳梦无长惹恨嘘。
频怨骚人遗好句,谁知几字不堪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寂静夜晚对逝去之人的深切思念,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递进,展现了孤独与遗憾交织的心境。

逐句解析: 1. "澹华侵牖白成疏" 月光淡淡地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形成疏落的光影。"白成疏"既写月光之冷清,也暗示内心的孤寂,为全诗定下清冷基调。

2. "欲识颜容影却无" 想看清故人的面容,却连影子都找不到。直白道出思念对象已逝的残酷现实,徒留怅惘。

3. "人去经年隐小月" "小月"像被云遮住般时隐时现,比喻逝者如同这残月,离开多年却仍在记忆里忽明忽暗。时间并未冲淡思念。

4. "思来一夜啃残书" "啃"字生动——彻夜翻旧书并非阅读,而是焦虑地寻找与逝者有关的痕迹。书页残缺暗示回忆的碎片化。

5. "长吟但尽添思念" 试图用吟诗排解愁绪,反而让思念更深。展现思念的无法逃避,越挣扎越沉溺。

6. "鸳梦无长惹恨嘘" "鸳梦"指美好短暂的梦境,醒来只剩叹息。梦境与现实的落差强化痛苦。

7. 末两句的转折 表面埋怨前人诗句写不尽自己的愁("频怨骚人遗好句"),实则自责:连文字都承载不了这份思念的重量("谁知几字不堪予")。愁绪浓到超越语言表达极限。

情感内核: 全诗用"月光-残书-梦境-诗句"四个意象,层层递进展现思念的无力感。最打动人心的,是诗人对"表达失效"的发现——当思念深刻到一定程度,连文字都显得苍白。这种"说不出的痛",恰恰引起广泛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