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夸赞一位叫汤生德清的刻字工匠,实则借刻碑之事,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评价和社会公正的深刻思考。
前两句用两个历史典故开篇:周文王在岐山刻的记功石碑被雨水侵蚀,唐代元结在浔阳江边立的颂德碑也长满青苔。这两个例子说明,再辉煌的功绩也会随时间褪色,再精美的石碑也会被自然腐蚀。
后两句笔锋一转,说虽然现在真相被遮蔽(就像被雨水苔藓盖住的碑文),但苍天自有公断。作者拜托刻字匠先别急着刻碑,等真相大白的清明时代到来时,再为真正的功德刻下不朽的文字。
全诗妙在把刻字工匠比作历史的见证者,提醒人们:真正的历史评价需要时间检验,与其急着为自己树碑立传,不如等待时间给出公正答案。这种对历史真实性的执着追求,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发人深省。
马廷鸾
马廷鸾(1222年—1289年),字翔仲,号碧悟。宋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市)众埠乡楼前村人。幼年丧父,贫不改志,刻苦读书,淳祐七年(1247),马廷鸾赴京参加乙未科省试,获进士第一,殿试为第四,一举成名。他一生勤政爱民,秉性正直,从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惜南宋朝廷为权奸把握,不能尽展其才华。度宗朝奸臣贾似道、丁大全当国把持朝政,视为异见,受其压制,迫于内忧外患,廷鸾饮恨引退。宋亡,马廷鸾拒绝与元政权合作,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