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夜独坐的场景,充满了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孤独寂寥的情绪。
开头"流光忽忽意腾腾"用"忽忽"形容时间飞逝,让人感到恍惚;"意腾腾"则写出心中思绪翻腾的状态。诗人看着自己的影子,感觉自己像个停止讲经的和尚,暗示内心的空虚与迷茫。
中间部分写实景:冬夜街角只有微弱的月光,本该结冰的季节却不见冰霜。这里用反常的自然现象,暗喻诗人内心的失落感。接着写老朋友都已不在,只剩诗卷相伴;曾经一起游历的山水美景,如今只能独自拄着瘦藤手杖回味。
最后两句最动人:诗人独对梅花却无言以对,因为十年来辜负了那盏陪伴他读书的油灯。这里的"短檠灯"象征着青春理想,而"孤负"二字道出了未能实现抱负的遗憾。
全诗通过冬夜、孤灯、瘦藤等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诗人用朴素的语言,把中年人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对未竟理想的愧疚,以及对过往友情的怀念,都表达得深沉而含蓄。特别是结尾处"坐对梅花不成语"的画面,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种欲说还休的复杂心境。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