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朔日蒙御史台颁至洪武九年历日十六喜而有赋

洪武九年春,仪台宝历新。
远从乌府送,如见凤图陈。
万国同正朔,千官仰北辰。
彤廷先进早,犹忆侍班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的一个特定节日——十月朔日,作者收到朝廷颁赐的新历书时所作的感怀之作。让我们来解读一下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1. 洪武九年的春天,新历书的到来


诗的开头点明了时间背景——洪武九年的春天。新历书就像一件新礼物,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变化。

2. 从乌府送来的宝历


乌府指的是御史台,这是一个负责监察百官的机构。新历书从这里传来,意味着它有着官方权威和庄重的意义。这里的“宝历”指的是珍贵的历书,是朝廷对于时间管理的重视。

3. 像见到凤凰的图样


这里用到了比喻的手法,将新历书比作“凤凰”的图样。凤凰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权威,这说明新历书不仅实用,还承载着美好的祝愿和对未来的期望。

4. 全国统一的历法,官员们敬仰


“万国同正朔,千官仰北辰”形象地描绘了全国上下都遵从同一历法的景象,大家一同遵循新的时间规定,类似的场景就像大家共同抬头仰望北极星,它代表着方向和指引。这里的“北辰”指的就是北极星,它是夜空中最亮、最稳定的一颗星,象征着稳定和方向。

5. 在红色殿堂里率先使用,回忆早朝的时光


“彤廷先进早,犹忆侍班晨”描述了在红色殿堂(朝廷)最先使用新历书的情景,让人回忆起早上的班次时光。这里的“彤廷”是皇宫里红色的大殿,象征着庄严和重要。诗人通过回忆早朝的时光,表达了对朝廷和传统仪式的怀念和尊重。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于新历书的喜悦之情,还寄托了对国家统一、官员团结和尊重传统的美好愿望。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比喻,诗人将这些情感表达得生动而感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