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阐禅师住芦山四十韵

东汉风声靡,西来气脉长。
祖庭森穆穆,人物俨跄跄。
宝座严龙象,穷崖冒虎狼。
驺虞纷晋宋,优玺盛隋唐。
宋季犹堪传,今时只可伤。
有才能卓立,无地不悬望。
公独嗟流弊,僧中益自强。
受经依落石,执册傍閒廊。
素履殊清苦,冥搜极杳茫。
佳篇追鲍谢,楷画粲钟王。
祖父尤明哲,师模亦老苍。
剑光生砥石,钟韵响秋霜。
到处闻英发,凌霄爱激昂。
六藏岩户静,三应石云凉。
归去听鶗鴂,飞腾羡骕骦。
暂游灵鹫岭,竟往独龙冈。
短榻淮云表,孤筇蕙帐傍。
詶僧唯一默,倦客谢诸郎。
隽味时时得,徽名日日扬。
吾军真足张,季女且深藏。
故里虚禅刹,耆年上荐章。
鱼肠期破竹,羽括果穿杨。
琴瑟收桐梓,林峦宿凤凰。
桑门成矩矱,天牖岂寻常。
曹洞花开久,芦山草欲荒。
祥辉重煜煜,软语定浪浪。
神鬼逐奔走,鼓钟谐鞳鞺。
疗人应扁鹊,敛赋肯弘羊。
我获叨莲社,神交想竹房。
往来虽已久,别去未能忘。
里闬闻高蹈,闾阎借末光。
天人全友道,地主只吾乡。
旧有三生愿,今当一苇杭。
炉烟分茗碗,松吹坐藤床。
心尚惊猿境,身犹逐鹿场。
刀铦宜为斲,弦缓冀更张。
已觉如鲲化,伊谁敢雁行。
祗愁离此处,翘举又殊方。
万里皇图壮,千年道运昌。
愿言终自重,说法助王纲。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师(阐禅师)前往芦山修行的故事,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展现了禅师的品格、修行境界以及作者对他的敬仰之情。

1. 开篇历史感: 诗的开头从东汉、晋宋隋唐的历史长河写起,营造出一种悠远厚重的氛围。佛教从西方传入中国,历经朝代更迭,到了宋代依然兴盛,但如今(作者所处的时代)却令人伤感。这里暗含对佛教衰落的感慨,也引出阐禅师在乱世中坚守修行的可贵。

2. 禅师的形象: 诗人用“素履殊清苦”等句子,刻画禅师生活简朴、潜心修行的形象。他像古代贤人一样刻苦钻研佛经(“受经依落石”),文采堪比鲍照、谢灵运(“佳篇追鲍谢”),书法也有钟繇、王羲之的风范(“楷画粲钟王”)。这些比喻突出了禅师的文化修养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3. 修行与境界: 诗中用“剑光生砥石”“钟韵响秋霜”等意象,比喻禅师通过磨砺达到精神上的锋利与清澈。“六藏岩户静,三应石云凉”则描绘禅师在幽静的山中修行,与自然融为一体,心境清凉安宁。

4. 离别与祝愿: 后半部分写禅师离开原住地前往芦山。诗人用“飞腾羡骕骦”(骕骦是良马)表达对禅师高远志向的钦佩,又以“凤凰”“桐梓”等象征祥瑞的意象,祝愿禅师在新地方弘法顺利。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禅师的追随之心,希望能与他共同修行(“炉烟分茗碗,松吹坐藤床”)。

5. 诗歌的魅力: -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通过对比古今佛教的兴衰,突出禅师在当代的价值。 - 生动的比喻: 用宝剑、钟声、凤凰等形象,让抽象的修行境界变得具体可感。 - 真挚的情感: 诗人对禅师的敬仰、对修行的向往,以及对离别的淡淡惆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

总结: 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位禅师的送别之作,更是一幅修行者的精神画卷。它让我们看到,在纷扰的世间,仍有人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越。诗人通过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传递了对高尚人格的赞美和对精神境界的向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