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床
乔柯百尺凌高秋,下有石榻䔆古丘。
名公携家赖远游,题名勒石岩阿留。
当时在侧凡几人,亲见落笔腾蛟虬。
新泉汲回满银盎,儿童惊喜光盈眸。
急呼罐鼎爇松子,一瓯花乳清香浮。
水窗团坐共矜赏,奚啻拔宅登瀛洲。
昔贤往矣等鸿爪,后世宝此如共球。
游人确立不敢坐,或恐麟甲蟠岩幽。
惟有群仙醉中时,过此卧听万壑松风飕。
愧我未能别篆籀,空抚陈迹怀前修。
名公携家赖远游,题名勒石岩阿留。
当时在侧凡几人,亲见落笔腾蛟虬。
新泉汲回满银盎,儿童惊喜光盈眸。
急呼罐鼎爇松子,一瓯花乳清香浮。
水窗团坐共矜赏,奚啻拔宅登瀛洲。
昔贤往矣等鸿爪,后世宝此如共球。
游人确立不敢坐,或恐麟甲蟠岩幽。
惟有群仙醉中时,过此卧听万壑松风飕。
愧我未能别篆籀,空抚陈迹怀前修。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仙气的山水画卷,核心是借一块古老石床的传说,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先贤的追思。
开篇用夸张手法写环境:百尺高的秋树下,藏着长满青苔的古石床,一下子营造出神秘感。接着讲名士们曾带着家眷来此游玩,在岩石上题诗刻字,现在还能想象他们挥毫时笔墨如蛟龙飞舞的潇洒姿态。
中间部分最有趣,像一组生动的镜头:打来清泉装满银盆,孩子们被水光映得眼睛发亮;大家急忙煮松子茶,茶香飘散时,围坐在水边品评字画,快乐得就像神仙搬家到蓬莱岛。这里用日常小事(煮茶、孩童嬉戏)反衬出超凡脱俗的意境。
后段转向感慨:古人踪迹像雪泥鸿爪般消散,但后人仍把这里当珍宝。游客们不敢坐石床,怕惊动可能盘踞的龙麟——这个细节既写实(人们对古迹的敬畏)又奇幻(给石床添加神话色彩)。最后诗人自谦不懂古文字,只能抚摸遗迹怀念先贤,留下淡淡惆怅。
全诗妙在三个层次:①现实山水与神话想象交织(古树/银盆对应蛟龙/麟甲)②动态的生活气息(煮茶、惊呼)与静态的永恒感(石刻、遗迹)碰撞③表面写游玩之乐,深层是"人生短暂,艺术长存"的哲思。就像我们现在看到古人留下的网红打卡地,既觉得有趣,又会心生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