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窦显禅师赞
凝而不结,混而常清。
挺然岳立,卒乎砥平。
拟师这道兮虚空钉橛,美师之德兮色重里胶青。
妙高万叠兮春归锦镜,翠螺一抹兮霜后洞庭。
在彼在此兮初无朕迹,或舒或卷兮水赴他溟,
遐想高躅兮实我法在。
挺然岳立,卒乎砥平。
拟师这道兮虚空钉橛,美师之德兮色重里胶青。
妙高万叠兮春归锦镜,翠螺一抹兮霜后洞庭。
在彼在此兮初无朕迹,或舒或卷兮水赴他溟,
遐想高躅兮实我法在。
现代解析
这首《雪窦显禅师赞》用生动的比喻赞美了一位高僧的品德和修行境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禅师的特质:前四句说这位禅师像凝固却不僵化(思想通透),看似混沌却始终保持清明(心境澄澈)。他像山岳般巍然不动(意志坚定),但待人接物又像磨平的石头一样平和(性情温润)。
2. 修行的境界:中间用"虚空钉橛"比喻禅师的道行——就像把木桩钉进虚空(做常人做不到的事),用"色重胶青"形容他的品德——像古代最好的颜料般纯粹(德行高尚)。接着用春日倒映的湖面(锦镜)和秋霜后的洞庭湖(翠螺)两个画面,表现禅师既能包容万物(春归锦镜),又能保持本真(霜后澄澈)。
3. 自由的境界:最后说禅师的行踪像水一样自由——或聚或散没有固定痕迹(无朕迹),能顺应自然流向大海(赴他溟)。这是对禅师超脱自在、不拘形式的最高赞美。
全诗通过山水自然的变化,把抽象的修行境界变得可见可感。比如用"凝固却不结块"形容既坚定又不固执,用"湖水映春色"比喻包容万物,这些意象让普通人也能体会到禅师的智慧与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