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检讨予养还山 其三
太华有佳气,乃在龙门山。
千载启石室,一若通武关。
盘冈与绣岭,隐者藏其间。
况复踵灵异,于此产马班。
当今居史宬,畴职笔与删。
翳众多匠手,而予犹汗颜。
维彼粲门子,高踞兰台端。
慷慨忽弃置,踯躅谁跻攀。
柱下去一宿,撰事留五难。
有论责韩愈,无书报任安。
新秋坐林薄,仰看飞云还。
窗通紫微远,户傍太乙寒。
日月过櫩隙,晨夕躬庭餐。
视此三寸扰,何如一日閒。
予有湖上业,滟潋通周官。
思以割一曲,未敢徼圣欢。
横门出祖道,藉藉皆来观。
缅彼前史贤,相顾增长叹。
千载启石室,一若通武关。
盘冈与绣岭,隐者藏其间。
况复踵灵异,于此产马班。
当今居史宬,畴职笔与删。
翳众多匠手,而予犹汗颜。
维彼粲门子,高踞兰台端。
慷慨忽弃置,踯躅谁跻攀。
柱下去一宿,撰事留五难。
有论责韩愈,无书报任安。
新秋坐林薄,仰看飞云还。
窗通紫微远,户傍太乙寒。
日月过櫩隙,晨夕躬庭餐。
视此三寸扰,何如一日閒。
予有湖上业,滟潋通周官。
思以割一曲,未敢徼圣欢。
横门出祖道,藉藉皆来观。
缅彼前史贤,相顾增长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送别友人李检讨归隐山林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高洁品格的赞赏,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反思。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开篇写景
诗人用"太华有佳气,乃在龙门山"开篇,描绘华山和龙门山的灵秀之气,暗示友人将归隐的地方是个人杰地灵的宝地。"千载启石室"等句用历史典故(如武关、盘冈等)来烘托隐士生活的超脱。
2. 对比官场与隐居
中间部分通过对比凸显主题:
- 写官场修史的繁琐("当今居史宬,畴职笔与删"),用"翳众多匠手"暗指官场人多事杂
- 赞美友人("粲门子"指李检讨)在史馆(兰台)时的才华,却选择"慷慨忽弃置"主动离开
- 用"柱下去一宿"(典故指贤人离开朝廷)、"五难"等表达对友人抉择的理解
3. 隐居生活的向往
"新秋坐林薄"以下八句具体描绘理想的隐居生活:
- 坐在林中看云卷云舒
- 住处靠近紫微星、太乙山,与自然为伴
- 强调"一日闲"胜过官场的"三寸扰"(指官印带来的烦扰)
4. 结尾的深意
最后诗人透露自己也有归隐之心("予有湖上业"),但还不敢像友人这样决绝。送别时围观群众"相顾增长叹",既是对友人的敬佩,也暗含对世人追逐名利的不解。
核心思想:
通过送别友人归隐,诗人赞美了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同时反思了官场生活的束缚。诗中"一日闲胜三寸扰"的对比尤为精辟,道出了许多文人内心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写景、用典、抒情自然融合,既有对友人的真挚情谊,又包含深刻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