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亭

潺潺朝暮入神清,落涧通池绕郡厅。
乱石长松山十里,讨源须上玉泉亭。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用简单明快的语言传递出闲适悠然的意境。

前两句"潺潺朝暮入神清,落涧通池绕郡厅"像一组动态镜头:从早到晚都能听到清泉流动的声响,让人心神宁静。溪水从山涧流下,穿过池塘,环绕着城中的官府建筑。这里用流水声贯穿日夜,暗示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自然的美好。

后两句"乱石长松山十里,讨源须上玉泉亭"把视野拉远:放眼望去,山间散布着嶙峋的怪石和挺拔的古松,这样的景致绵延十里。而要探寻溪水的源头,就要登上那座玉泉亭。这里"讨源"二字用得巧妙,既指寻找水源,也暗含探寻人生真谛的意味。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诗人没有刻意雕琢,只是如实记录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特别是最后点出"玉泉亭"这个具体地点,就像在山水画上盖了一枚印章,让整幅画面顿时生动起来。这种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巧妙融合的手法,正是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典型特征。

赵抃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 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