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失去爱人三年的男子,在春天触景生情的哀愁。
前两句用"梦"和"春"的对比:三年都没梦见过春天(暗示失去爱人后生活黯淡),如今春天又来了,但物是人非,眼泪还是止不住地流。"旧"与"新"的对比特别动人——季节轮回是旧的,但伤痛永远新鲜。
后两句用典故表达难言之痛:不敢向潘安(古代美男子,这里代指多情之人)诉说愁绪,因为自己早已被秋风吹白了头发(暗示长期沉浸在悲伤中衰老)。最戳心的是"我亦"二字,说明诗人与画中太守同病相怜,都是被命运摧折的伤心人。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先拍空荡荡的床榻,再拍窗外春景,最后镜头拉近到诗人斑白的两鬓。没有直接哭喊多痛苦,但每个画面都在说"我很想你"。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