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四绝句) 其三 (戊申稿,清光绪三十四年)

每将佳果比佳人,自笑多生与种因。
粤艳闽香消受遍,不曾嚼蜡视横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丘逢甲的作品,用荔枝比喻美人,写得既风趣又深刻。

前两句"每将佳果比佳人,自笑多生与种因"是说:我总爱把好吃的荔枝比作美人,自己也觉得好笑,这可能是因为前世种下的缘分吧。这里用轻松的语气,把荔枝和美人联系起来,显得很有生活情趣。

后两句"粤艳闽香消受遍,不曾嚼蜡视横陈"写得更有意思:广东的荔枝鲜艳,福建的荔枝香甜,这些美味我都尝遍了,但从来没有像嚼蜡一样无趣地看待过它们。这里"横陈"暗指美人躺卧的姿态,诗人说自己从不会像看木头美人那样无趣地吃荔枝,而是带着欣赏美人的心情来品味。

整首诗妙在:
1. 把荔枝比美人,既贴切又新颖
2. 用自嘲的语气写美食体验,显得真实可爱
3. "嚼蜡"和"横陈"的对比,生动表现了对待美食的态度
4. 短短四句,既写了荔枝的美味,又暗含人生哲理:对待美好事物要用心品味

诗人通过日常吃荔枝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有美好,关键是要用发现美的眼光去感受。这种将平凡事物写出深意的写法,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