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居他乡的人在九江的日常生活片段,通过简单的生活场景传递出淡淡的孤独感和诗意。
前两句写的是日常生活画面:诗人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干脆起身把书搬到窗前,借着晚风阅读。晴朗的窗外,云朵半遮着层层叠叠的树木。这里"转枕移书"四个字生动地展现了睡不着觉的人常有的举动,而"晴窗云掩树重重"则勾勒出一幅静谧的夜景。
后两句道出了诗人的心境:奇怪的是,作为客人住在异乡,本应该有很多感触可以写诗,却偏偏写不出诗来。白天听着蝉鸣,夜晚听着蟋蟀叫,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这里的"无诗得"不是真的没有诗,而是说虽然有感触却难以用诗句表达出来,暗示着一种漂泊在外的复杂心情。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用最平常的生活细节——睡不着觉、读书、听虫鸣——来表达旅居他乡的微妙感受。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孤独",而是通过"日听鸣蝉夜听蛩"这样具体的日常,让读者感受到他日复一日的寂寞。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独特韵味所在。
萧立之
萧立之(一二○三~?)(生年据本集卷下《壬午元日试笔……》“年似渭滨人样子”、“记前壬午甫能冠”推定),原名立等,字斯立,号冰崖,宁都(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历知南城县,南昌推官,通判辰州。宋亡归隐。有《冰崖诗集》二十六卷,已佚。明弘治十八年九世孙敏辑刊《冰崖公诗拾遗》三卷。事见本集末附萧敏《识后》,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九有传。萧立之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十八年刻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