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春日探访鹤林寺的所见所感,充满禅意和自然之美。
首联写诗人踏着木屐轻叩寺门,眼前是碧绿春山环绕的静谧景象。"步屧叩禅扉"的"叩"字用得巧妙,既指敲门动作,又暗含探求禅理之意。
颔联用黄鹤和杜鹃两个意象展开联想:黄鹤高飞远去,暗喻仙人踪迹难寻;杜鹃啼鸣依旧,但已物是人非。这里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淡淡感伤。
颈联最富画面感:诗人拂拭山石,衣袖仿佛生出云雾;抚摸松树,雾气沾湿衣衫。这两句通过触觉和视觉的细腻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云雾缭绕的山寺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亲密交融。
尾联点明主旨:诗人自问要经历几世修行才能参透佛性,而此刻的美景已让他乐而忘返。"一昔遂忘归"的感叹,既表达了对禅寺清幽的留恋,也暗含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之意。
全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将游寺过程写得空灵飘逸。诗人通过黄鹤、杜鹃、云雾、松树等意象,营造出超然物外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山水之乐与禅理之趣的完美结合。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沉浸于自然、物我两忘的纯粹体验,这正是中国传统山水诗的魅力所在。
俞德邻
俞德邻(1232~1293)字宗大,自号太玉山人,原籍永嘉平阳(今属浙江),父卓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度宗咸淳九年(1273)浙江转运司解试第一,未几宋亡。入元,累受辟荐,皆不应。因性刚狷,名其斋为佩韦(本集卷八《佩韦斋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二。遗著由其子庸辑为《佩韦斋文集》十六卷(其中诗七卷),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刊行,另有《佩韦斋辑闻》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元建安熊禾序,《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