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于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作者在新加坡的酒楼触景生情,借酒抒怀。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句"风云万里郁神州"像电影开场的大全景——神州大地正被列强瓜分的阴云笼罩,"郁"字透出压抑感。但镜头突然切到第二句"人醉天南第一楼",诗人却在万里之外的新加坡酒楼买醉,地理与心理的双重距离形成强烈反差。
三四句用音乐作比喻:南朝乐府本是靡靡之音,而诗人说现在连亡国之音都唱遍了,最荒唐的是统治者还沉浸在"无愁天子"的幻梦里。这里用南朝陈后主(著名的昏君)的典故,暗讽慈禧太后在国难当头时仍醉生梦死。
全诗妙在将个人酒醉与国家沉醉形成镜像——诗人在海外独醉是清醒的痛苦,统治者在国内群醉是麻木的荒唐。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对比,比直接批判更有穿透力。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