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崆峒山

圆方相涵浩无穷,巨细长短相形中。
至人遗形立于独,直与天地相始终。
不离汾水见姑射,心知何处非崆峒。
惜哉小智闻道晚,强以耳目寻遗踪。
去城三十里而远,其下闻道轩辕宫。
缘云一径羊角上,忽得平壤罗诸峰。
悄然坐我白茅室,目所未击神已通。
青山为身涧水舌,宾主相对森谈锋。
是中无问亦无答,一堕观听真盲聋。
何人得意乃忘象,岂必日月推屯蒙。
参云亭西山更好,下视落日低金容。
归来秀色艳眉颊,梦驾万里西飞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崆峒山的感悟,通过自然景观的壮美来探讨人生哲理。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讲的是"大道无形"的哲理。诗人说天地万物(圆方、巨细)都是相互依存的,真正悟道的人(至人)能超越形体局限,与天地融为一体。就像在汾水边也能看到姑射山(传说中的仙山)一样,只要心中有道,处处都是崆峒山(道教圣地)。

第二部分(中间十二句)写登山见闻。诗人自嘲"闻道太晚",还是忍不住用耳目追寻圣迹。他走过羊肠小道(羊角路),突然来到开阔的山顶平台(平壤),坐在茅草屋里,还没细看就感受到山水的灵性——青山像静默的身体,涧水像善辩的舌头,山水仿佛在无声地论道。这里强调真正的领悟不需要问答,执着于感官反而会蒙蔽心智。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写日落时分的感悟。诗人在参云亭看夕阳西下,山色映红了脸庞。归途中,秀美的山色让他魂牵梦萦,连梦里都化作飞鸿翱翔万里。这里用夕阳的壮美暗示悟道的喜悦,梦中的飞鸿象征着精神获得自由。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把山水拟人化(青山为身涧水舌),让自然景观充满灵性
2. 用登山过程比喻求道历程,从"用耳目追寻"到"无问无答"的升华
3. 结尾的梦境描写,把悟道后的精神自由表现得浪漫动人

诗人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追寻外在的圣迹,而在于内心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就像他最后在梦里变成飞鸿一样,当我们放下执着,反而能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