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壬子(中华民国元年、一九一二))

万籁无声独倚阑,当头皓魄挂云端。
清辉莫到十分满,圆缺从无一例看。
遍地疑霜秋有色,长空如水夜生寒。
关心伫望山河影,知否中原尚未安?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于1912年秋天,当时中华民国刚成立,但国家仍处于动荡之中。诗人独自倚着栏杆,望着天上的满月,借月抒怀,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全诗以月亮为线索展开:
1. 开头营造出寂静的秋夜氛围,诗人独自望月,月亮高悬云端,清冷孤寂。这里用"万籁无声"突出环境的静谧,也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

2. 中间四句写月亮的变化和月光下的景象。诗人说月光不要太满(暗指事物不要过于圆满),因为月有阴晴圆缺(比喻世事无常)。月光像秋霜一样洒满大地,夜空如水般寒冷,这些意象都带着淡淡的忧愁。

3.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诗人凝视着月光下的山河倒影,想到中原大地尚未安定,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这里的"知否"是反问语气,强化了这种忧国之情。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借景抒情,通过常见的秋月景象,自然过渡到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 意象清新又富有深意,如"清辉莫到十分满"既是写月,也暗含哲理
- 语言平实但情感真挚,最后两句的忧国情怀尤其打动人心

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月夜景象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忧虑,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更显深沉有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