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瓜洲入扬州咏(作者注:「七月朔夜。」)

飞鸟中流不易还,回头何处认青山。
重重江树茫茫⑴水,山在南徐北顾间。
广储门外水萧萧,舟子江湾号柳条。
画舫珠帘何处是,月明千古照虹桥。
文峰寺外塔湾头,不见淮东胜概楼。
四十里程杨柳岸,瓜洲一水入扬州。
维扬风景不模糊,北郭园林入画图。
杨柳芙蕖⑵无限好,五亭湖外瘦西湖。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乘船从瓜洲进入扬州时看到的沿途风景,充满了对江南水乡的深情赞美。

第一段写江上景色:飞鸟在江心盘旋难以飞回,回头望去已分不清青山的位置。江边树木层层叠叠,江水茫茫一片,原来山在南徐(镇江古称)和北顾山之间。这里用飞鸟和迷茫的视线,表现出江面开阔、水天一色的壮阔景象。

第二段写广储门外的水景:江水静静流淌,船夫在江湾处喊着"柳条"的号子。曾经华丽的画舫和珠帘现在不知去向,只有明月千年不变地照耀着虹桥。通过对比短暂的人间繁华与永恒的自然景象,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第三段写塔湾头到扬州的景色:在文峰寺外的塔湾头,已经看不到昔日的淮东胜概楼。四十里水路两岸都是杨柳,从瓜洲到扬州只有一水之隔。这里用消失的名楼暗示历史变迁,而杨柳岸则勾勒出典型的江南风光。

最后一段总写扬州印象:扬州风景清晰可辨,北郭的园林美如画卷。杨柳和荷花美不胜收,五亭湖外就是著名的瘦西湖。诗人用"不模糊"强调记忆清晰,用"入画图"形容景色如画,最后点出瘦西湖,为全诗画上完美句点。

全诗以水路为线索,通过飞鸟、江水、杨柳、明月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流动的江南水乡画卷,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暗含对历史变迁的淡淡感怀。语言清新自然,画面感极强,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