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三十八首 其十六

清净法身卢舍那,衲僧队里乾罗卜。
逐日呼来打一槌,万像森罗转辘辘。
知恩以此报深恩,大家赢得噇斋粥(谢维那)。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来理解,就是在讲一个看似矛盾却充满禅意的道理:最高深的佛法其实就藏在最平凡的生活里。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清净法身”(指佛的最高境界)和“乾罗卜”(晒干的萝卜干)摆在一起,就像说“佛祖和咸菜是一伙的”,瞬间打破了神圣与世俗的界限。这里的“衲僧队里”指的是和尚们的日常生活,暗示修行不在云端,而在柴米油盐中。

中间两句更生动:每天敲一槌(可能是寺院的钟声或日常劳作),就能让世间万物像转动的辘轳一样活起来。这是在说,真正的修行不是空谈理论,而是通过扫地、吃饭、敲钟这些小事,让心灵像辘轳打水一样循环不息,最终悟道。

最后两句点破主题:用“知恩”回报“深恩”,表面是说感谢寺院维那(管事和尚)让大家有粥喝,实则暗喻——佛法的大道理,就藏在这碗斋粥里。“赢得”二字很妙,仿佛喝粥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修行的胜利成果。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把“万像森罗”的宇宙真理,化解成“噇斋粥”的生活场景,让人突然发现——原来开悟不必远求,萝卜干里有菩提,日常敲打见真如。这种将极高明的哲理,用极接地气的方式表达,正是禅诗的精髓所在。

释如净

释如净,字长翁(《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俗姓俞,明州苇江(今浙江宁波)人。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窦山谒智鉴禅师,相侍十五年。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受请住建康府清凉寺。迁台州瑞岩寺、临安府净慈寺、庆元府瑞岩寺,再住净慈寺。晚受诏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为青原下十六世,雪窦智鉴禅师法嗣。约卒于理宗宝庆间,行脚四十馀年,卒年六十六。有《天童如净禅师语录》二卷、《天童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