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灵隐至韬光庵

灵隐之峰世所稀,天巧不烦人施为。
谁与妄者久雕凿,我今来游长嗟咨。
藏岚泄云故宛尔,徒令汝辈寻刀锥。
冷泉之亭迹最古,青松危石粲可数。
冻能堕指当炎热,深始出渊连厚土。
我今衰颜时复寒,对此翩然欲霞举。
为问此泉可饮乎,僧言众水泥涂俱。
接竹连筒致山水,山上有泉如喷珠。
径随水道觅往路,新篁紫箨森扶疏。
韬光之寺馀杭无,浙江沧海岩前铺。
斜阳不见海日出,轻烟远觉江潮孤。
江潮海日常时在,行人速去山灵怪。
仙客何须叹寂寥,岧峣自与神明会。
雪山葱岭杳何许,渺渺恒河亦沟浍。
江山历尽好安禅,只恐兹游不可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从杭州灵隐寺到韬光庵一路上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开篇写灵隐山的奇特,说这座山的奇妙是天然而成,并非人力雕琢。作者感叹那些试图用人工改变自然的行为是徒劳的,因为大自然本身就已经足够完美。这里暗含了对人工雕琢的批评,倡导欣赏自然本真之美。

接着描写冷泉亭的景色,青松、怪石历历在目。特别提到泉水即使在炎热天气也冰凉刺骨,暗示泉水来自地底深处。这里通过触觉感受的对比,突出了泉水的特质。

中间部分写韬光庵的独特,说这里能看到钱塘江和远海。但作者提醒游人不要久留,因为自然景观永恒存在,而人生短暂。这里包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劝人珍惜当下。

最后以更广阔的视角展开,说雪山、恒河这些著名景观在宇宙中都显得渺小。暗示人生经历丰富后,更需要静心修行。结尾"只恐兹游不可再"道出对这次游览的珍视,因为这样的体验可能难以重现。

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将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巧妙结合。在赞美山水之美的同时,也表达了人生短暂、珍惜当下的哲理。语言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又能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