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岁秋帘分韵得上字
声教极被渐,舆图混轮广。
科目网多士,纲维属良相。
朝廷尽明扬,岩穴竭搜访。
世岂乏栋梁,意在得工匠。
棘阑重开设,茅拔皆闻望。
有来君子儒,俱为丈人行。
校艺辨妍媸,立言关得丧。
岂无欧苏出,敢与晁董抗。
再鼓勇诸生,三叹永一倡。
易书本黄虞,礼乐宗素王。
论或准贾生,骚岂比荀况。
神奇化臭腐,垒洗见盆盎。
金镛或在悬,玉卮恐无当。
治音贵和平,赘语删冗长。
细句独茧抽,雄篇怒涛涨。
千军期独扫,百川可东障。
措辞喜华丽,赋质陋木强。
有美凤鸣岗,无取马立仗。
抚序渐萧条,举目忽清旷。
河汉澹微云,天雨绝纤坱。
月色秋正佳,潮声夜逾壮。
帘风乱星烛,檐露袭斗帐。
蟋蟀已居壁,莓苔欲侵桁。
念兹岁如流,母使情益荡。
谋谁兔三窟,能著屐几緉。
千虑有得失,万事付遗忘。
为学竟荒唐,扪膺益惆怅。
昆崙有丹丘,蓬莱有方丈。
愿接卢敖游,相期九天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一位文人创作的,通过描述社会政治和学问方面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文治和人才选拔制度的看法,同时也抒发了个人的情感。
首句“明时圣主作,文治在所尚”表明了作者认为当时的皇帝注重文化治理。接下来,“声教极被渐,舆图混轮广”暗示了文化影响广泛,国家疆域辽阔。
“科目网多士,纲维属良相。朝廷尽明扬,岩穴竭搜访”提到了通过科举选拔人才,政府中的官员都是贤能之士,朝廷也在积极寻找有才能的人才。
“世岂乏栋梁,意在得工匠”是说社会并不缺少能够担当重任的人才,而朝廷希望得到的是真正有能力的人。
“棘阑重开设,茅拔皆闻望”描述了朝廷重视才华的选拔,即便是地位不高的人也能被重用。
“有来君子儒,俱为丈人行”表明了许多有才能的人士被招揽,他们都是学识渊博的人。
“校艺辨妍媸,立言关得丧”提到通过考试来评估人才的能力和品德,创作的文章关系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岂无欧苏出,敢与晁董抗”表示即使没有像欧苏这样的文学巨匠,但作品也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再鼓勇诸生,三叹永一倡”鼓励年轻人要有勇气追求学问,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
“易书本黄虞,礼乐宗素王”提到学习《易经》和《礼记》,遵循古时仁君的做法。
“论或准贾生,骚岂比荀况”提到学习可以借鉴贾谊的思想,但散文不应跟荀况相比。
“神奇化臭腐,垒洗见盆盎”表示神奇的事物可以转变成普通的事物,就像污秽的东西经过洗涤后变得洁净。
“金镛或在悬,玉卮恐无当”比喻政策或措施可能需要调整,但未必能完全合适。
“治音贵和平,赘语删冗长”强调治理国家应追求和谐,避免冗长繁琐的言论。
“细句独茧抽,雄篇怒涛涨”描述文章有的细腻如抽丝,有的气势磅礴如怒涛。
“千军期独扫,百川可东障”象征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独树一帜,像大河东流。
“措辞喜华丽,赋质陋木强”指出有些作品注重文辞的华丽,而缺乏实际的内容。
“有美凤鸣岗,无取马立仗”比喻优秀的文人才能像凤凰一样在山岗鸣叫,而没有实际用处的文人就像立在马车上的马一样。
“抚序渐萧条,举目忽清旷”描述了诗人感受到社会环境逐渐变得萧条,但有时也会豁然开朗。
“河汉澹微云,天雨绝纤坱”描绘了天空中淡淡的云和清澈的星空。
“月色秋正佳,潮声夜逾壮”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秋天的月色和夜间的潮声是如此美丽壮阔。
“帘风乱星烛,檐露袭斗帐”描述了帘幕被微风吹动,星烛闪烁,檐下露水浸湿了斗室的床帐。
“蟋蟀已居壁,莓苔欲侵桁”描述了壁上的蟋蟀和侵入桁架的青苔,暗示环境的变迁。
“念兹岁如流,母使情益荡”表达了诗人感慨时光如流水般逝去,情感也随之激荡。
“谋谁兔三窟,能著屐几緉”指诗人思考如何让自己免于困境,却难以找到合适的方法。
“千虑有得失,万事付遗忘”意味着考虑再多也难以避免失误,应该放下过去的烦恼。
“为学竟荒唐,扪膺益惆怅”表达了诗人对学问追求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失望。
“昆崙有丹丘,蓬莱有方丈”比喻诗人希望找到精神上的归宿,像古代传说中的仙境那样超脱世俗。
“愿接卢敖游,相期九天上”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游历,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期望能够在高远的天际相聚。
这首诗通过对社会、自然和自身情感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感慨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