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直门外即事书怀
低麦已吐穗,高麦才三寸。
高低胥待泽,望雨中心闷。
闷望亦我常,今年益徬徨。
潦馀民荐饥,亟资接青黄。
青黄惟此赖,迩日风转大。
蓬蓬镇扬尘,披襟惄无奈。
无奈惟自尤,较量忆从头。
盼风而惧雨,春暮犹然愁。
春暮忽立夏,曾未十日暇。
盼雨而惧风,秦越情殊乍。
情殊殊实同,无非嗟我农。
行当举常雩,沛恩希鸿濛。
高低胥待泽,望雨中心闷。
闷望亦我常,今年益徬徨。
潦馀民荐饥,亟资接青黄。
青黄惟此赖,迩日风转大。
蓬蓬镇扬尘,披襟惄无奈。
无奈惟自尤,较量忆从头。
盼风而惧雨,春暮犹然愁。
春暮忽立夏,曾未十日暇。
盼雨而惧风,秦越情殊乍。
情殊殊实同,无非嗟我农。
行当举常雩,沛恩希鸿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农民在春夏之交面对天气变化时的焦虑和无奈,展现了靠天吃饭的农耕生活的艰辛。
全诗以麦子生长情况开篇:低处的麦子已经抽穗,高处的麦子才三寸高。但无论高低,所有麦子都急需雨水滋润,诗人望着干旱的田地,心里发愁。这种忧愁本是常态,但今年尤其让人不安——因为去年水灾后百姓已经闹饥荒,就指望今年新麦接济。
诗人接着描写天气变化:最近风越刮越大,尘土飞扬,让人揪着衣襟干着急。这种无奈只能怪自己,开始回想整件事:春天快结束时(春暮),人们还盼着刮风(可能是为了吹散潮湿),又怕下雨;等到了立夏(夏季开始),不到十天时间,人们的期盼就完全反过来了——开始盼下雨,又怕刮风(可能怕风吹干麦苗)。
最后诗人点明:虽然人们的需求看似矛盾(时而盼风怕雨,时而盼雨怕风),但本质上都是为农民担忧。诗人准备举行祈雨仪式,希望能感动上天降下甘霖。
全诗通过天气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生动展现了农民"靠天吃饭"的脆弱性。诗人用平实的语言,把对农事的关切写得真挚动人,让读者感受到古代农民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