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读书人深夜备考的感慨,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道出了古代科举考试的压力与温情。
前四句像在拍短视频:深夜翻着考生们写的应试文章("举子语"),发现大家都在拼命避免老套("戛戛务去陈")。灯火下苦读的场景,突然唤醒了当年自己赶考的记忆("场屋梦"),此刻反而觉得这盏陪读的灯特别亲切。
中间两句是神转折:本以为考上科举就解脱了("科第计谓了"),没想到自家孩子又开始走这条老路("痴儿事方新")。这种代际循环的无奈,就像现代家长刚还完房贷,孩子又要准备学区房。
最后两句像发朋友圈:告诉山里修行的朋友("山内友"),别惦记我这个在红尘里打滚的俗人。表面是调侃,实则透露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又放不下现实责任。这种矛盾心理,就像当代人一边加班一边羡慕归隐田园的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