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怀丘仲阏逢甲(光绪二十六年作)

沧海归来鬓欲残,此身商榷到蒲团。
哀弦怕听家山破,醇酒还愁来日难。
绕树乌寻谁屋好?衔雏燕喜旧巢安。
朝朝曳杖看山去,看到斜阳莫倚栏。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于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是作者在经历人生起伏后对家国命运的深沉感慨。

开头"沧海归来鬓欲残"用头发斑白暗示自己历经沧桑,像从惊涛骇浪中归来的人。"此身商榷到蒲团"说自己反复思考人生,最终选择像僧人打坐一样静心面对。这两句勾勒出一个饱经风霜的思考者形象。

中间四句用音乐、美酒、飞鸟作比喻:"哀弦怕听家山破"说听到悲伤曲调就担心国家破碎;"醇酒还愁来日难"写借酒消愁却更忧心未来;"绕树乌寻谁屋好"用乌鸦找窝比喻百姓流离失所;"衔雏燕喜旧巢安"用燕子恋旧巢反衬人对安稳的渴望。这些比喻把家国忧思写得生动可感。

最后两句"朝朝曳杖看山去,看到斜阳莫倚栏"最耐人寻味。表面写老人每天拄杖看山,实则暗含深意:看山是排解愁绪,但看到夕阳时"莫倚栏"的提醒,暗示连凭栏远眺的勇气都没有了,怕触动更深的家国之痛。这种欲言又止的写法,比直接说"我很悲伤"更有感染力。

全诗妙在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用日常景物承载深沉情感,在平静叙述中暗涌悲愤,展现了传统文人在时代巨变中的典型心境。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