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宋祁为好友司马池调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时写的送别之作。全诗通过描绘友人赴任的场景,既表达惜别之情,又暗含对其政绩的期待。
前四句写司马池的仕途轨迹:长期在中央担任副职(甘泉指代朝廷),如今将去地方主政(丹府指河中府)。"天深""地重"用夸张手法表现两地距离之远,暗示离别的不舍。
中间四句刻画赴任仪仗的威武(军装盛)和司马池的文采风流(客藻遒),"黯黯"直接点出离愁,但随即用"优优"二字寄托对他施政宽和的期待。这种情绪转折很巧妙,把私人情感升华到对民生关怀。
后四句转为对河中地区的描写:用"睢水""汾河"等地理意象勾勒出壮阔的晋地风光,最后落到农业主题——"劭农""耕畴"既是对当地农耕文明的赞美,也暗含对司马池劝课农桑的期许。全诗在离愁中透着昂扬之气,展现宋代文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情怀。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