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綵结同心 过惠山蒋氏酒楼感旧
惠山山下,谁氏高楼,记曾借我酣眠。夜半喧山雨,龙峰顶、飞挂百幅帘泉。
当时尚有玲珑在,凭阑唱、落叶哀蝉。可惜是、声声红豆,忆来大半难全。
如今重经楼下,只水声幽咽,髣髴鸣弦。弹指匆匆,旧时燕子,换做万里啼鹃。
当垆莫唤楼前客,应怪我、泪裛红绵。惆怅煞、一天明月,满汀渔火商船。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重游旧地时触发的回忆与感伤,情感真挚动人。
上片回忆当年在惠山蒋氏酒楼的欢乐时光。开篇用"谁氏高楼"的疑问带出记忆模糊感,暗示时间久远。"夜半喧山雨"几句生动描绘了当时暴雨倾盆、山泉飞泻的壮观景象,用"百幅帘泉"的比喻让人仿佛看到瀑布如帘幕般挂满山崖。那时还有歌女凭栏唱曲,"落叶哀蝉"的歌声里夹杂着相思的"红豆"曲调,但这些记忆已零碎不全,令人惋惜。
下片回到现实,写重游时的凄凉。如今楼下只剩幽咽水声,像在弹奏哀伤的琴曲。"旧时燕子"变成"万里啼鹃"的意象,既写出季节变迁,更暗喻物是人非。当年酒楼前的热闹场景不复存在,作者甚至怕被熟人认出自己泪湿衣襟的狼狈模样。结尾"一天明月,满汀渔火"的静谧夜景,与内心惆怅形成强烈反差,商船的意象更添漂泊孤独之感。
全词通过今昔对比,用"山雨-幽泉"、"燕子-杜鹃"、"红豆-泪绵"等意象群,将往昔欢愉与今日伤感交织呈现。语言虽含蓄但情感直击人心,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岁月流逝、美好不再的永恒遗憾。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