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五日忽苦

君不见东坡昔步虎溪月,夜听溪声广长舌。溪声不断流不枯,此段磊落真丈夫。

一生吾伊换喑呜,嗟哉三寸予岂无。公子搢绅陈礼法,枕曲无思噤如蛤。

辩士说客谈纵横,叱牛惟解供力耕。尔来更自作奇痛,昼苦吟呻夜妨梦。

伏床啜粥犹漓浪,脔肉持将堪底用。太仓受禾三百廛,大官烹羊俱鼎膻。

瀛洲给膳称学士,饱食端居今六年。生平元不负此舌,欲办一奇了无说。

更憎此舌工负予,乃复累我七尺躯。鸱夷榼载鸬鹚杓,向口低眉辄前却。

齿牙助桀复摇落,误杀流涎孤快嚼。仰天大笑绝冠缨,舌兮腹兮谁重轻。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幽默自嘲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文人对自己"无用之舌"的无奈与反思,充满生活化的讽刺和豁达。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开篇用苏东坡夜听溪声的典故(前四句),暗示文人本该像溪流一样自由表达。但现实中,自己的舌头却像被礼法束缚的公子("枕曲无思噤如蛤")、只会耕田的农夫一样无用。

2. 中间("尔来更自作奇痛"起)用夸张的生病场景自嘲:白天呻吟晚上失眠,喝粥都洒满床,吃肉也没滋味。反观官员们("太仓受禾""大官烹羊")却过着奢侈生活,自己这个学士六年都只是"饱食端居"。

3. 核心矛盾在"生平元不负此舌"八句:文人最珍贵的舌头,反而成了身体的负担。用"鸬鹚杓(长柄勺)""齿牙摇落"等滑稽比喻,描写吃饭都困难的窘态,说牙齿都背叛自己,害得馋嘴也吃不了东西。

4. 结尾突然转折(最后两句),用扯断帽带的狂笑化解郁闷:舌头和肚子谁更重要?这种自问自答式的幽默,把文人清高与现实需求的矛盾,化作一声释然的大笑。

全诗魅力在于: - 用"生病喝粥洒一身"这种接地气的窘事解构文人形象 - 把身体器官拟人化(舌头背叛、牙齿造反)制造喜剧效果 - 通过"学士六年光吃饭""馋得流口水却咬不动"等反差凸显荒诞 - 最终用狂笑消解郁闷,展现中国文人特有的苦中作乐智慧

本质上是在说:文人追求精神自由,但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这种接地气的自嘲,反而比单纯抒发怀才不遇更打动人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