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景图(题原阙,据金本补) 其三 平湖秋月

月浸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蘋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悠远的秋夜湖景图,用最朴实的语言传递出最动人的意境。

前两句"月浸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像电影镜头:月光洒在冰凉的湖水上,仿佛连湖水都凝结不动了。远处传来摇橹声和渔歌,却看不见归舟在哪里。这里用"凝不流"三个字,把月光下的湖水写得像凝固的玉石,既真实又梦幻。

后两句"白蘋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转入特写:白色的蘋草、红色的蓼花在西风中摇曳,而整个湖面在月光下泛着银光,与无边的秋色融为一体。"一色"用得极妙,月光、湖水、秋色三者浑然天成,构成一个银装素裹的纯净世界。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有声的寂静"——明明有棹歌、有风声,却让人感觉更加宁静。诗人用最简单的颜色(白、红、银)和最常见的景物(月、舟、花草),就勾勒出一个让人想屏住呼吸的秋夜。读这首诗,就像站在湖边,让那万顷秋光慢慢浸润到心里去。

孙锐

孙锐,吴江平望(今属江苏)人。度宗咸淳十年(一二七四)进士,授庐州佥判。时元兵南侵,愤贾似道误国,挂冠归。端宗景炎二年卒,年七十九。遗著由友人赵时远于元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编为《孙耕闲集》。事见本集卷首赵时远序及卷末《耕闲孙先生墓志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