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护国寺

一瓶一钵是生涯,来扣枢扉带砺家。
宠服降从丹凤阙,禅房归掩赤城霞。
五芝岩下传心印,八桂峰前散雨花。
还伴白云重到此,会看恩馆筑堤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结束宫廷讲经后返回寺院的情景,展现了僧人清贫修行与皇家礼遇之间的微妙平衡。

首联"一瓶一钵是生涯"用僧人最简单的行囊(一个水瓶、一个饭钵)点明其清贫本质,而"枢扉带砺家"则暗示他刚离开权贵之家(可能刚为皇室讲经)。这种对比很有趣——僧人日常极简,却能出入豪门。

颔联更具体:他从皇宫(丹凤阙)获得荣耀归来,回到被晚霞笼罩的寺院(赤城霞)。"宠服"与"禅房"形成强烈反差,说明僧人虽受皇家礼遇,但内心仍向往清净修行。

颈联转入回忆:他在五芝岩下传授佛法(心印),在八桂峰前讲经说法(散雨花,用天女散花的典故形容讲经精彩)。这两句展现僧人深厚的佛学修养。

尾联展望未来:僧人表示还会再来(伴白云重到此),期待看到皇家为他在海边建新寺院(恩馆筑堤沙)。最后这句既表达对皇家供养的感谢,又暗含对清净修行的坚持——即便有新寺院,他仍保持云游四方的僧人本色。

全诗通过"宫廷与寺院"、"荣耀与清修"的多重对比,塑造了一位既受皇室尊崇,又保持修行本色的高僧形象。诗人用"丹凤阙"与"赤城霞"、"白云"与"堤沙"等意象,将世俗荣耀与方外生活完美融合,展现了宋代佛教与皇室之间的特殊关系。

黄宗旦

黄宗旦,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叔才,北宋开宝六年(973年)生,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十一月卒。福建省惠安县镇安铺黄田(今张坂镇后边村)人。少有神童之称。欧阳修称宗旦为“闽中文士”。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榜眼进士,与同县同榜探花进士李庆孙齐名。人言:国朝才子黄宗旦,天下文章李庆孙。

0